• 打造开启“金课”的“金钥匙”

    打造开启“金课”的“金钥匙”    学通社记者 刘冠君 曹雨曦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当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进入攻坚之年,我校不少老师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金课”,作了许多大胆创新的尝试。他们用自己的阅历、学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圈粉”了一大批学生,让学生愿“听”想“学”,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陈欣《电影中的悲剧美学》:做课程的“设计师” 学通社记者 刘冠君 “叶先生,说句真心话,我心里有过你……”在课堂上,2018级汉语言文学的祁羡羡轻声念着台词,仔细观察着人物的情态,为电影《一代宗师》配音。   对于慕课《电影中的悲剧美学》来说,像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配音比赛、角色体悟、自由辩论……多元化授课方式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不断加深对课程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学习到系统的知识,既轻松又深刻。”课程“设计师”文学院副教授陈欣这样解释道。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教育”产物,慕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激发了全新教学生产力,引发了教育模式革命性变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慕课不仅要探索其自有的特殊教学规律,还要将其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相结合。通过学生反馈的修改意见、对教学的看法和感受来调整教学内容。“我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情不断改变我的授课内容。只有双方良好有效的交流互动,才能使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在谈到教学设计时,陈欣如是说道。比如,分小组展开电影情节的评论、经典片段的配音、对悲剧内核的辩论……几次线上直播线下录播的见面课被陈欣设计得面面俱到,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慕课教学生态,让慕课真正融入课堂,开辟混合式教学新形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把握悲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悲剧人物。”谈到让学生为电影配音的目的时,陈欣表示,学生要想寻找适合自己配音的悲剧角色,就必须在配音过程中不断了解人物性格、背后的人物故事,通过融入到角色当中感受悲剧内核,从而达到对电影背后深层文化意蕴的理解,学生也会在一次次摸索过程中也将对悲剧对人生有更深刻的反思与体悟。   “我是在配音过程中慢慢走近宫二这个角色的,最后的片段里,她告别的语气很缓慢,每次停顿是因为不舍,那大概是她这辈子唯一一次认输吧。”祁羡羡感慨的说道,“当时选修这门课只是因为对悲剧比较感兴趣,但系统地学习过后感觉心理上更多的是释然,能够从悲剧中汲取力量,我想这才是悲剧之美吧。”   “悲剧不是悲惨,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希望能给予人力量,奋起抗争。在认清生活本质的同时仍然热爱生活,激发出愈挫愈勇的精神,从而达到自我的超越。”在谈及课程内容时,陈欣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此外《电影中的悲剧美学》还成功入选湖北省高校精品课程优质在线开放课,获得了2018年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奖,以及湖北在线开放课程设计大赛三等奖等。 肖凯《小学数学教育学》:别出心裁撬出高质量 学通社记者 曹雨曦 “这节课主要是给我们介绍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大数学核心素养里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打开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任何一名同学的QQ空间,都不难发现数十条与《小学数学教育学》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相关的心得体会,让本专业学生的社交平台如此充满学术氛围的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讲师肖凯。肖凯别出心裁的小窍门“撬”出了这两门课程的高质量。   肖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课堂是用数字串起来的。一个学期24次课,前12次课老师专题讲授,后12次课学生分12个小组展示;小学数学教材一共有12册书、530个课时;数与代数部分322个课时,在小学教材中占比60%,所以花19分钟的时间做小组分享。正如数学的严谨完美,肖老师的课堂总是紧凑有序,恰到好处。每节小组展示课都会设有计时员,“限时讲课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肖凯说,计时员的安排并非随意,他会特意选择性格比较较真儿或是时间观念较差的学生担任。对于学生的展示质量,肖凯也会密切关注,表现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他会创造机会让其多次上台,以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在社交平台发布每节课的心得体会既是肖凯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也是他观察、了解学生的途径之一。“有的学生写心得体会用词简练,以课堂笔记内容为主,有的学生能在心得体会中洋洋洒洒地谈论很多个人见解。”每个人的语言风格肖凯都熟稔于心。   想成为未来的教师,研读教材必不可少,但要吃透全套12册小学教材实属不易。攻克这一问题,肖老师有“分析目录”的妙招。2017级小学教育专业的陈思敏常说:   “肖凯老师的课很不一样,目录里也有大学问。”“这本书为什么分为九章?能否增加章节?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顺序能调换吗?”引导学生读目录是课上常见的场景,除了读目录,还有做目录、考目录,肖凯的每节课都从目录开始,口头测试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他也会启发学生做比现有目录更为细化的目录,甚至是设计出全新的、更优质的目录。肖凯认为,许多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对所学内容模糊不清,对目录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更有条不紊地内化知识结构。   “学弟学妹们你们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我学《课程标准》的遗憾’……”这不是电视节目的视频连线,而是肖老师上课时常用的音频素材。在肖凯眼中,“金课”有两个特点:一是要向学生展现这门课独特的价值,二是要给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因此,往届优秀学生时常通过录音来“现身说法”,展现所学内容的价值,为学弟学妹提供学习动力。在不久前结束的《小学数学教育学》期末考试中,“课程学习反思”作为分值为10分的考题出现在了试卷上,“喜欢小学数学教育学、积极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研究小学数学名师的成长工作经验……”学生根据题目设置的十条学习表现自评打分,并写出得分理由。肖凯说,这样出题意在渗透师范生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师德教育”,上了这门课,便要从精神上对数学、对教育事业甚至对人生规划有新的认识。   在学期末的评价环节中,有学生说:“老师的课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儿累。”肖凯则回复道:“要收获就要有付出,感到累,就对了。” 杨永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做别人想不到的事 学通社记者 刘冠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而思政课,正是目前高校公认的难上课程。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便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认真学习。如何把思政课打造得前沿、够味,既“红”又“鲜”?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永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每个班同学要分小组完成一份新闻评述,课前抽8分钟的时间向大家进行展示。”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杨永华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选取近期发生的新闻或者热点事件进行评述分析。“理论结合实际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的方法和要求,学生首先要讲好国家大事;其次我想通过这个环节锻炼和提升同学们演讲的能力;最后希望他们在实际依靠理论结合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课程理论以及形成价值观的信仰。”   2017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逯小瑄在完成新闻评述后不禁感慨道:“其实刚一开始不是很懂老师的用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路才逐渐清晰,实践活动提升了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赋予了我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观点和原则。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概论》课也好像不那么高深莫测,变得“平易近人”起来了。”   “你认为的民主是什么?”在讲到西方民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比时,杨永华以问题为引,一时之间学生们纷纷头脑风暴“我认为民主是每个人都拥有发言权”“我认为是圆桌论坛式的讨论和解决社会的一些问题”……“杨老师上课节奏张弛有度,就像欣赏一场演奏会,学生的参与感也非常强,你必须全神贯注的倾听,稍有不慎就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2017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孙佳如是说道。   学期过半,杨永华又布置了第二份实践作业,每个小组完成一份严格按照规范论文写作格式的社会调查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其意义在于能够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现在好多学生,毕业论文连格式都不知道怎么写,希望通过我系统的讲解,至少我们班上的同学不会出现此类现象了。”   “同学们在课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在知识上知晓,而且在学理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真理性。”为促进思政课“升级”,杨永华积极探索思政传播的新手段新方法,在全国率先将新媒体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创办了“一微、一说、一课”教学平台。他还善于运用中国故事开展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导,探索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模式,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杨克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教师正在阔步前行,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下大力气通过各种形式打造“金课”,逐步实现“金课”驱逐“水课”的良性循环。

  • 让“志愿”回归“自愿”

    让“志愿”回归“自愿”   志愿服务,顾名思义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高校也为了鼓励促进学生参与志愿,推行了不少奖励措施,然而仍有不少学生对志愿活动并无兴趣,甚至出现被动参与志愿活动的现象,与志愿服务的“自愿”原则背道而驰。   碍于高校的志愿服务机制,纵有不愿,依然很多人去抢着做志愿服务。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去获得学分或学时,而不是出于奉献、热爱,如此,志愿就有些“被志愿”的意味。同时,为了提供志愿岗位,很多活动在没有考虑清楚可行性的情况下被开辟出来,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志愿本身的意义,以至给人留下作秀的印象。无疑,这与志愿服务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初心背道而驰。   不少人质疑学校志愿服务评价机制,然而这实非高校本意。之所以建立志愿服务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讲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志愿热情不高,自主性、能动性较差,学校希望通过这一机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真正践行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当中,让“志愿”成为“自愿”。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本末倒置,让最初的“鼓励参与志愿的奖励机制”变成了现在的“捆绑强制志愿的惩罚机制”。   笔者认为,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需要高校和学生齐发力。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就高校而言,应当做好志愿服务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构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加强志愿组织队伍的建设、积极引导志愿组织、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以品牌意识推动志愿服务新常态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理应提高自己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力求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样便不会有“被志愿”的感觉,才能真正融入其中、切实体会志愿精神,达到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目的。2018级编辑出版学吴玲

  • 大学语文如何摘掉“边缘化”的帽子

    大学语文如何摘掉“边缘化”的帽子    学通社记者 曹雨曦 刘冠君 严梦龙禧 “歌曲《知否知否》的词有点附庸风雅,转折略生硬,不够古风,词作还得努力修炼。”近日,某高校大学生的一条乐评引发网络热议。不知道李清照是谁,只从八卦风月当中了解一位大师……时下,部分大学生存在语文素养差、文学常识浅薄等问题。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中的必要一环,却普遍存在着地位低下、功能不统一等问题,部分大学甚至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正遭遇着被“边缘化”的尴尬。    不受重视 现状堪忧 近期,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大学语文的地位着实令人堪忧。   大学语文不仅地位日益下降,课堂情况也不容乐观。《国文经典》是我校非中文专业的通识必修课之一。以讲授古代文学经典为主的《国文经典》课程无疑承担了大学语文教育的职能。2018级酒店管理专业的廖梦奇这学期发现身边同学有“两级分化”的状况,喜爱《国文经典》的学生有极高的兴趣,每节课占据前排座位,而不喜欢这门课程的学生则上课不愿意听讲,心不在焉,倍感煎熬。   “平时还是很喜欢《国文经典》的,可是考试要背诵的太多了,我只是一个可怜的理科生啊!”2018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小赵在QQ空间吐槽。在期末考查方式上与其他通识课相比,《国文经典》对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题比重较多,要求学生记熟大量的常识名篇,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深入理解进行写作。部分学生缺乏平时积累,面对积压近一学期要背诵的诗词和笔记,难免犯愁抱怨。   早自习有很多学生在教室在背诵英语,却少有诵读语文的声音。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然而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它同英语相比,少了几分功利性,少了被重视的程度。有的学生甚至直接表示:“大学以后的生活对语文课程没有过多的硬性需求,考试有平时分做基础,以后也用不上,上课听不听无所谓。”   2017年,中国青年报曾发表文章《大学语文为啥遭遇尴尬》,文中指出不少学生从小养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考研、考公务员等都不考大学语文,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降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授课单一 功利阻扰 “人文类课程应避免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我校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陈桂华坦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有所欠缺,学生更关心的,是文学知识是否有助于速成人才培养从而解决就业的问题,而并非文学知识本身价值与个人素养的提升。随着市场化、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入侵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其影响。   出于专业的特殊性,不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要求不同,而大学语文的授课往往是“无差别”对待所有的学生。“课堂设计没有针对性,老师授课都一概而论,和本专业没有相关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很多文科生而言没什么难度,但我们理解起来就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2018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小张由于力不从心,渐渐对大学语文课程产生了抵制情绪。   当前绝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都以古代文学为主,因此,教材在内容的选编上更多侧重选编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样较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少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的原因,2017级数学与经济学院的小方表示:“古代文学的内容必然值得学习,但语文不应当限制于此。”   与其他课程无异,老师讲,学生记,是国文经典课的普遍授课方式。但人文类课程往往很难通过语言去领会。“希望课堂上能多一些教学形式,比如舞台剧扮演。”2017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万哲言认为。语文课本来是一个很形象很有趣味性的课程,但有的高校往往很少采用一些先进手段进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使形象、有趣的内容失去生动性和趣味性有些语文课在讲解过程中,被拆分成知识点,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被忽视。   出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为的“边缘化”,那么如何摘掉这顶帽子,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呢?     革旧翻新 展现魅力 课程上出现的问题还应当从课堂教学本身入手,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更生动地传递文学知识,《国文经典》课程的教师们花费了不少心思。王宏玮老师的作业常常别开生面:用《诗经》里的词汇为15位同学起字或号、自创小诗《假如没有<诗经>》、任选一部古装电视剧进行人名搜集与分析。学期末,她还要求每个小组创编一本杂志,让学生在搜罗经典文章和自主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味文学的价值。   语文课程的根本特性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熏陶人文精神的同时,大学语文也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止步于“经典国文”这一范围。2018年,清华大学就瞄准了大学生的写作短板,面向新生开设了实用性更强的《写作与沟通》通识课。原教育部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教授陈洪曾喊出“大学语文要姓‘大’,大学语文要姓‘文’,关键在好文章”的口号,“好文章”不应仅局限于传统文学经典,教师还可分析讲授优秀的现代文、应用文,让学生从中借鉴实用的写作技能,体会遣词造句的奥秘。   抓住学生的特殊性也是充实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途径。今年,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发表了《忠于使命,坚守阵地———浙江省的大学语文建设》一文,文中提到,大学语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完全可以与社团活动,和参加朗诵、征文、演讲、辩论等结合起来,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灵活多样,福建农林大学便抓住专业的多样性,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语文教材和课程建设,如理工类专业增加科普名篇,艺术类专业增加艺术家传记,让学生在培育文学修养的同时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

  • 自投“电”网

    自投“电”网   “我也用大功率电器,我在……快来收啊。”近日,某高校大学生微博在线挑衅中国消防,被收缴上千件大功率电器。大学宿舍分布密集,人员和物品众多,稍不注意就可能埋藏下火灾隐患。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对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问题集中整改”。但实际情况是,图一时方便、心存侥幸使用违规电器的学生不在少数。   这种不顾后果、不守规则的行为必须抵制。任何形式的一时侥幸都无法换来一世周全,任何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姿态。大学宿舍作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广大学生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宿舍安全守则,树立防火防灾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微杜渐,为校园安全贡献一份力量,营造和谐校园。 图/刘冠君 文/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