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值得挑战

期次:第1期    作者:柳时强   查看:30

  欣闻参加“挑战杯”比赛人数、参赛作品逐年增加,实属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突破。不巧,中国创业智库理事长赵延忱日前在天使投资与创业教育高峰会上,透露了两个多少让人有些遗憾的数字———最早尝试开办“创业先锋班”的一所知名高校,将五期学生送出校门,而毕业生创业人数为“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创业相关院系的两所大学,如今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创业的人数也是“零”。
  难道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逆流而上,成功逆袭?不尽然。参赛人数增加不必可喜,创业人数为零也不必可悲,关键是相关人士对挑战所持的心态:一所大学,是不是一定要学生创业才算创业教育成功?
  于参赛者而言,在“挑战杯”中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创业、创新的成功。对于极少数有能力的学生来说,参加此类大赛有助于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感觉,建立初步的商业逻辑,将自己擅长的产品开发转化为商业价值。不过单从一个大赛来说,不太可能对每名参赛学生都有实质性帮助。许多项目,可能是陈旧的老古董教你创新,没创过业的人指导创业。
  参加“挑战杯”,你的目的可以是奖励基金、获奖证书、参赛经历,不过有可能这些你都收获不了,但心态是你最大的收获。这些收获可能与创新、创业并无太大关系,不过对学生而言,好心态足矣。
  于组织者而言,不应该迎合“创新创业”这个噱头去强行推广、摊派参赛人数、比例。而是应根据学生们真实需要,搭好平台、给予指导,努力锻造公正公平的参赛环境,让学生们尽可能享受过程,发挥才干,做出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作品,这样才能为比赛增色。各类参赛项目人数、作品逐渐增加是好事,但这并非学校举办任何一项赛事的目的。
  今年上海“两会”召开之前,部分上海区(县)如浦东和静安,取消了2015年GDP增长目标,转而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对我们的“挑战”增长指标应该有所启示。
  于学校而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不是一堂创业课或一场挑战赛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教育生态的问题。当前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创业精神的教育,学生参加挑战赛后,拥有创新、冒险精神,能了解基本商业知识、规律、流程和方法,这已然达到赛事期望。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各方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应努力营造一个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参赛者摆正心态,验证自己是否对科研、创业有足够天赋、耐心;组织者摆正心态,不以数字论英雄;校方摆正心态,开公司与创业教育不能划等号。“挑战杯”,挑战的是一场没有输赢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