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师精神”去创业

期次:第8期    作者:学通社记者 兰佳其 见习记者 李帆   查看:144




  不及头高的小树苗、刚铺好的水泥路、崭新的教学楼……2004年的9月,陈珺琳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昂首阔步地踏进二师。
  陈珺琳从农村独自来到武汉求学,生存的紧迫感让他深知,除了努力学习,更要独立养活自己,肩负起家庭的担子。
  那时还没有外卖,同学们在食堂晚上打烊后就只能饿肚子。“要是在学校开一个小面馆,不就既解决了同学们难题,又可以挣点生活费吗?”陈珺琳突然灵机一动,赶紧跟室友何强筹划了起来。
  两个毛头小伙子连锅铲都不会拿,何谈煮面?两个电饭煲、一箱白面条,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尝试,整整煮了一个星期,才终于煮出一碗合格的青菜面。“吃面都吃吐了,连被子、衣服都是面的味道。”陈珺琳回忆着当时的辛酸。
  在成功开起面馆后,陈珺琳并没有满足。可以开面馆,那也可以开公司,他在心里盘算着。2004年底,陈珺琳接触到一个研究水处理方面的博士,一直想干番大事的他终于遇到了这个契机。
  几次洽谈下来,他们于2005年夏天开办了武汉华朗水处理有限公司,陈珺琳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2005年到2010年底,6年的时间,坚持只做一款产品。“我很‘二’很执拗,就是因为这样我才做出5项行业首创的技术。”陈珺琳深知只有坚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产品,才能立足市场;哪怕只有一个产品,也要用工匠的精神去做好。
  2010年在投资人要求下,公司被迫整体出售。从事业高峰跌入低谷,陈珺琳开始尝试不同的行业,开过餐馆、手机店、奶茶店……什么都做过,可都以失败告终。
  一连串的挫败给了他巨大的冲击,他意识到一名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全面综合的素质和不断的学习。2011年陈珺琳到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从最基层的创业服务专员做起。“所有不懂的地方,我就用最笨的办法,全部抄写下来。”陈珺琳想到创业难,但肯定不止难一个人,那么服务创业就一定有巨大的市场。2015年,陈珺琳毅然放弃高薪,从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裸辞,步入创业服务行业,建一个理想中的创业园区。
  创业初期,整整6个月,陈珺琳在光谷跑了近6000公里,洽谈了至少20个项目场地,项目计划书摞起来近2米,才寻得现在的“创星汇科技园”园区场地。如今,创星汇科技园已完成办公场地改造建设,引进企业52家,组建了45人规模的专业服务服务团队,建立了专业的创业服务平台。
  闲暇时,陈珺琳回忆起辅导员曾说的一句话:“你们见证了二师的创业历程,要记住二师的创业精神。”同学们问,啥精神?老师说,二师,那就是“二”呗,就是铆足劲干!“脚踏实地,做足准备,抱紧团队,用尽心思,这是我理解的二师创业精神。我是二师的毕业生,我以二师为荣,更以二师创业者身份为荣。”陈珺琳感叹道。
  去年,在我校举行的“光谷·青桐汇”主题活动上,陈珺琳作为优秀毕业生作了“用二师精神去创业”的主题演讲,承诺给二师的学弟学妹们免费提供创业辅导和3000平米办公场地、发起成立二师校友创业引导基金、每年至少提供200个校友就业实习岗位。
  “他现在取得的成绩,除了他超前又缜密的思维和人性化又新颖的管理模式外,更有他一路来不断地学习准备与执着追求。”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曾国平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