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二三事

期次:第10期    作者:学通社记者 蔡新宇 严领   查看:89

  准备300多个日日夜夜,跑过3000多公里的山川和平地,记录下约30000多字的文字,走访300余家精准扶贫户,发放1000多份调查问卷,被外媒报道50余次……从武汉到鹤峰的路有很多,但这条路尤其艰辛。
  一年可以做许多事,有一支队伍,有一群人,却始终坚持着同一件事。
  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
  师生联动,三访鹤峰贫困村,助力精准扶贫。

  初入鹤峰芦坪 展开扶贫调研

    2016年8月27日,“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首次前往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芦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捐赠了上百册图书,建立了村里第一个农户书屋。
  大山深处,山民们破旧的木屋、泥泞的山路、原始的竹篓……这些给了队员们深刻的印象。从村书记张必珍处了解到,芦坪村是国家重点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仅4857元。几天的实践活动,给了队员们极大的震撼和疑问。
  究竟影响芦坪村发展的因素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如何做的更好……带着这些问题,队员们回到学校,整理、查阅相关资料后,确立了精准扶贫的调研方向和研究范围。在学院老师的支持下,队员们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再回芦坪!
  同年11月,师生团队一行再访芦坪村。田间地头、上山下沟,队员们深入调研扶贫工作,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倾听村民及村干部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但是调研路上远不如想象中那么轻松。
  受地理环境限制,村民居住较分散,两户人家之间往往相距上千米甚至更远,这对队员的耐力、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由于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识字能力差,队员们在入户调查时需耐心为他们解读调查问卷上的问题,再进行详实记录。
  队员们凭着坚强的毅力与满腔的热情,克服种种困难。随着一次次走访,资料堆得越来越厚,扶贫调研渐入佳境。
  回到学校,队员们开始整理资料并撰写报告。“报告前前后后的修改次数太多,用字用词都要反复斟酌。寒假中,每天下午两点的会议成为常事。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些付出,才有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精准扶贫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为例》的调研报告。”队长刘思源说道。

  反馈调研成果 见证扶贫成效

    7月18日,“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经过近十小时长途跋涉,抵达芦坪村。当蓝色“芦坪村”路牌映入队员张莹眼帘,一句“回家了”拉近了队员与芦坪村的距离。
  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芦坪村这个地方,对于“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来说,意义非凡,这已是他们第3次来到这里。
  这一次,他们将调研报告反馈给了太平镇政府,受到了该镇党委书记危俊等领导的格外重视。报告被反馈给了上级扶贫工作部门。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精准扶贫知晓度不高”的问题,队员们在当地进行了宣教与深度调研。“2014年已脱贫9户24人,2015年已脱贫35户123人,2016年已脱贫73户284人。到今年要实现全村人整体脱贫。”芦坪村第一书记马海池给队员们算的“扶贫脱贫账”,让队员们感到自己的调研有了意义。
  9月6日,鹤峰县扶贫办对我校“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反馈的调研报告发来复函。“该文以我县太平镇精准扶贫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分析太平镇精准扶贫状况,深入剖析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把调研报告转化为实践,深化当地“精准扶贫”意识,队员们在行动,力争打好每一场扶贫攻坚战。
  他们说:“守望诚信,我们一直在路上。”一份小小的期许,承载着太多的希望。
  精准扶贫就像路标,指引着队员的方向,牵动着村民的期盼,道路会越走越长,信念会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