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志愿行 温暖人间心

    泰国志愿行 温暖人间心   从2018年6月29日到2019年3月18日,坐标泰国曼谷北标府,每周教学15小时,教授5个班共220人,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王杜娟度过了自己第一年的汉语志愿者时光。   2018年年初,王杜娟萌生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想法。从那时起,她便开始着手准备,阅读专业书籍,自学跨文化交际知识,练习英语口语,琢磨仪态表情……通过层层面试筛选,最终,她成为一名赴泰国的汉语志愿者。 新手老师 “击破”泰语 “咔嚓”一声,身穿黄色T恤的王杜娟与23位学生们以黑板为背景,面对镜头微笑。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8年7月2日,这是王杜娟走上异国讲台开始的第一堂课。   面对23个陌生的脸庞,王杜娟显得有些拘谨。由于双方语言不通,课前十分钟她口手并用,却始终没能让学生明白她的意思,直到一位泰国本土教师热心上前帮她随堂翻译,王杜娟才得以顺利与同学们互相认识,开展课程。来到泰国的第一个月里,不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生活都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就连平日里买些生活用品,她都得提前通过手机搜好图片,将想说的话用翻译软件翻译好,这才能顺利买到想要的东西。   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沟通,更快适应在泰国的生活,课余时间里,王杜娟开始自学泰语。备课时,王杜娟会把汉语一字一句翻译成泰语,并进行拼音标注,私下也常常向泰国老师请教问题,有时虽会因为泰语不标准而闹笑话,但她并不气馁。   “在全泰语环境里的‘浸泡’下,三个月过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泰语。”王杜娟渐渐融入到异国环境里,课堂教学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师生友爱 其乐融融 细心如王杜娟,她发现这里的学生们对照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当她拿出相机时,学生们就会围着她转,在镜头前露出他们极具感染力的标志性微笑,王杜娟的相机里保存着许多学生的照片,与学生们相处的一点一滴她都记在心里。   其中一张是王杜娟在一家烤鸡店里拍的,那是让她感动了很久的一件小事。“王老师,我知道有一家很好吃的烤鸡店,就在……”看着眼前骑着摩托车的女生“小甜甜”,她回想起一个月前刚到泰国时,因为不习惯当地饮食,她一直很想吃烤鸡,奈何人生地不熟,某天只随口在学生面前提起一次,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被这女孩记了这么久。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王杜娟像是一个大朋友,学生们都很乐意与这位“大龄朋友”相处。“小心,可不要把球砸着老师了!”体育课上,在一个不知何处冒出的足球即将砸到王杜娟时,一位男生猛地冲上来挡在她身前。“砰”的一声,球被拦下了,她安然无恙,脚下稍一使劲,便把球踢回了球场。见此,周围的学生们站在她身后一起鼓掌欢呼,还齐声冲着对面踢球的人“哼”了一声,那骄傲的姿态仿佛打了一场胜仗。“每天和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们一起玩耍,好像自己也回到了18岁的样子。”她笑着说道。 传播文化 润物无声 在泰国生活的短暂时光里,王杜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汉语志愿者,她始终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每次备课时,她都会根据学生兴趣,制作教学卡片,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中国的传统服饰、饮食、手工制品等多方面的内容。   2月5日恰逢中国农历春节,王杜娟与女学生们一起身着旗袍,扎着中国传统发髻,手拿折扇,跳着中国传统舞蹈,唱着中文歌,为师生献上了节日祝福。校园里还搭起来六顶小帐篷来,每个小帐篷由一个班级策划组成,有煮火锅、汤圆,包饺子的;也有展示中山装、旗袍等中国传统服饰的。王杜娟与学生一起在每一顶小帐篷前流连驻足,欢声笑语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尽管身在异乡,但我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最难忘的春节。”王杜娟回忆道。   日常生活的点滴相处间,中泰文化的桥梁也慢慢搭建起来。先把油烧热,将切好的葱姜蒜放入锅中,再倒入洗净切好的食材,霎时,调料的香味混合着食物的香气四散在空气里,见此,总有人问:“王老师,你在做什么呀?”每当这时,王杜娟都会为他们细细讲解中国菜的做菜之道,爆调料是第一步,这一步到位了,这菜便成功了一半。有时,学生会向她借来筷子,尝试用筷子吃自制的中国凉面。一点一滴中,王杜娟感受到了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今年5月,王杜娟将再度奔赴泰国,继续工作。当被问到选择留下的原因,她说,追寻内心所热爱的事,是我们20岁出头的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我觉得,我像只飞鸟。心里住着广阔的天地和荒野,暂时没想过停靠,请原谅我选择与众不同。”这是王杜娟写给自己的话,在未来,或许还会看见更不一样的她。

  • 花朵与新园丁的初次见面

    花朵与新园丁的初次见面   如何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如何和孩子们更亲密地相处?如何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课……作为一名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教科院)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的学生,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4月18日,我校教科院志愿者协会与光谷上城幼儿园合作开展的长期授课活动正式启航。作为第一批志愿者,我怀揣着一颗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来到幼儿园,与稚嫩的“花朵们”初次见面。   下午2点半,一行人到达班级门口。班里共26名学生,主要由主班老师、配班老师和保育员管理。我们到时,孩子们正在午睡,而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在孩子们醒来后帮他们穿好衣服。   由于孩子们大多只有4岁左右,独立穿好衣服还比较困难,很多孩子接过衣服后直接往头上放,一股脑地就将衣服从领口往下套,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小麻烦。   雷雷(化名)抓着衣服往头上套了半天却找不到领口,衣服卡在脑袋上,眼睛也被蒙住了,他急得两只小手抓住衣服乱拽,却没能成功。见此,我赶紧先将雷雷脑袋上的外套脱下来,在手中先翻了个面儿,找到领口后递给他,在他将领口往下套时,我握紧衣角帮他往下拽,不一会儿,衣服就服服帖帖地穿好了。   给孩子们穿戴整齐后,铺床铺的工作也随之展开了。对于这项任务,我本是信心满满,但看完陈贝老师的示范后,这才意识到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陈贝老师先是把孩子们的被子平铺好分为三叠,再将它们分别向内折叠起来,最后将枕头平整地放在被子上。我模仿着老师的动作,渐渐熟练起来。但26个孩子意味着要整理26张床,由于一直弯着腰叠被子,不一会儿,就感觉腰酸悲痛,本直起身子想缓缓,眼前却突然一黑冒“星星”。   在叠被子的过程中,孩子们看着我这个新来的小老师,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好奇。“老师,你最喜欢哪部动画片呀?”“老师你是从哪来的呀?”“姐姐你会唱什么歌?”……一个个问题抛向我。面对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和充满童真的问题,我心中仅剩的一点点紧张与不安也渐渐消散了。   一小时的午休结束后,孩子们迎来了他们最爱的下午茶时光,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块巧克力蛋糕和一杯酸奶。其中,一名叫浩浩(化名)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孩子们都能安静的吃完自己的食物,但浩浩对酸奶似乎不感兴趣,只顾着吃着自己的蛋糕。   我蹲下来,坐在浩浩的对面问道:“浩浩为什么不喝酸奶呢?酸奶酸酸甜甜的可好喝了。”浩浩看向我回答道:“可是我不喜欢”。   “试着喝一点好不好?蛋糕吃多了会撑,喝点酸奶有助于消化哦。”见浩浩抬起头,我一边将酸奶打开推到他面前,一边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解释到。他犹豫了几秒,随后伸出手拿起酸奶浅浅的尝了一口。“真棒!浩浩好厉害。”我随即鼓励道。看着浩浩一口一口地喝完酸奶,我心中满是欢喜。   孩子们享受完下午茶之后,需要排队清洗双手和脸颊。他们将挂在木制架上的属于自己的毛巾取下来递给我,我帮孩子们把衣袖折起,轻握着他们的小手,将香皂在手上打湿气泡后,给他们演示洗手的正确方式。在孩子洗好双手后,我拿起微微湿润的毛巾轻柔地将孩子们的脸蛋擦干净。“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有限,所以班里的每一项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杨梦凡老师解释道。   随后,我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趣味课。一听要上课,孩子们主动搬着自己的小板凳整齐的坐成两排。在正式上课前,我还担心孩子们会腼腆和害羞,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让我明白,是自己小瞧了他们。   课堂上,针对志愿者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课上所教的小动物的特点都被孩子们完整地表演了出来,无论是绵羊“咩咩”的叫声,还是小鱼左右摇摆滑动的身姿,孩子们都争相上台表演,一个个小身姿活灵活现。   三个小时的相处时光匆匆流逝,下午5点半,到了孩子们离园的时候了。孩子们背上书包排好一列纵队,志愿者们将孩子们的放置在一起的衣物分别递给孩子们。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知道,一下午的志愿者体验时光结束了,但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将永远停留在我的心里。   记者手记: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此次活动,我发现了自身在理论知识掌握之外所存在的不足,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幼儿园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遥想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陪伴孩子成长成为了一段美妙的体验。从中我也体会到,教育事业特别是幼教要求老师拥有健康平和的心态还有足够的耐心,幼儿工作的核心其实就是“爱”,爱每一个孩子,爱每一个稚嫩的天使,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 张红霞:植根教学 学研并进

    张红霞:植根教学 学研并进   “只有静下心来,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便是我悟得的科研之道”。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历程,我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副教授张红霞感慨道。   回顾一程科研路,她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又执着,但成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科研期间,她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确立论点和论题。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选题难确立、思路杂乱难以缕清、想不出好的研究方法……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但她知道,急躁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灵感就突然迸发了,其实换一个环境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张红霞说道。在遭遇瓶颈时,她总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戒骄戒躁,乐观面对。   如何整治房地产、土地方面的腐败问题?选择这样的科研命题势必是困难重重的,时政问题与开发商政治曝光的问题难以解决,面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总是难以打开突破口。失眠焦虑常常伴随张红霞左右,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她心中总会不自觉地牵挂研究,试图在绝境中寻找灵感。   传统的思路难以寻得解决方案,她便试图挖掘新的科研思路。自此,她开始更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报纸、网络信息,从而了解更前沿的消息,同时从日常教学入手,公共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了她科研思路的转变,通过对不同时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评估及政策变化的研究,她找寻到了科研的“把手”。“这时我知道,科研工作是不能脱离教学的,熟悉教学的过程也是利用教学提升自我的过程,只有植根教学的土壤,做到对教学过程驾轻就熟,才能为科研保驾护航。”张红霞道出科研的根基。   科研路上,总少不了“拦路虎”,由于她研究的话题敏感度高,在寻求刊物出版社发行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婉拒。一连串没有任何缘由的拒绝令她感到失落,她转而继续寻求其他平台,经过深思熟虑,她将眼光延伸到具有国际性视野的期刊杂志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以她为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单位的名为《房地产领域反腐努力、公众腐败感知与政府信任:基于中国12省的实证分析》的论文在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她常会因论文文章用词不够严谨、逻辑顺序混乱、内容空泛无实际意义这些问题而面临撤稿、退稿,但她从未向困难低头,通过每次总结撤稿的理由以及出版机构反馈的建议,她多次修改论文,力求语言准确精炼,观点鲜明正确。修改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是进步学习的过程,一遍遍的修改、一次次的总结分析,她从中学到了大量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并对国际性期刊论文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论文内容要讲求实际,切忌大量理论、空话套话的堆砌。这是她学到的,也是她未来将不断追求并履行的。   访学美国也是张红霞难以忘却的一段记忆,在美国期间的学习也给她的科研带来了新的机遇。出行前的英文培训,她的听力和口语总是不尽人意,测试题目的正确率有时只有30%,同其他学员之间也存在差距。面对劣势,张红霞只能寻找空闲时间补习。“当时总感觉跟不上别人,只有利用零碎时间自己练习,但学习不就是这样的吗?”张红霞笑道。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在筹备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个人讲座期间,除了克服语言上的困难,论文条理的规范、讲座内容的具体、研究态度的严谨都是她需要解决的问题。张红霞通过团队合作,梳理研究内容,校对语言确保词句精炼,充实研究内容杜绝空泛。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促成了她科研领域的成就。   一条线的两端,一头是科研工作,另一边则是教学事业,二者如何兼顾?也是一门大学问。“教学和科研应是互补的关系,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可以在教学中得到启发。”张红霞说道。课上,她提出当前的热门话题让学生们从专业角度去分析,同时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学和科研形成了良性互动,双方得到了有益结合,令教学科研二者互动,是她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她对科研的态度。   “张老师亦师亦友,课上常常与我们一起讨论,课下提问她也会耐心解答,就连天冷加衣这样的小事也挂在嘴边。”谈起对张红霞老师的印象,2018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徐雪艳笑着说道。   一条线,既然两端相连,就应当执其两端,共同发展。科研、教学从来就不是两条分岔路,未来,她会在这两条相通相连的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